最近深深陷入二戰坑裡,再提及緣由前,先來提主因!!應該很多看過二戰言情的讀者或二戰迷,已經聽過這二戰人物的名字-Joachim Peiper若沒聽過的,去搜尋一下,就會明白我中毒已深的原因哈哈,文末我也會「低調的」放圖片啦。

 

心得文分為上、中、下篇,上篇都是《戰起1938》的心得,中、下篇是其餘二戰文心得。

大綱:

《戰起1938》二戰網路文中,具有代表性質,不會有過度狗血煽情的情節,對於各個小人物和主角們的人性描摹最真切。用詞滿樸實,劇情也以一般人民為主,不用擔心不懂歷史而看不懂。

《灰塔筆記》:是這幾篇小說中,推薦先閱讀的一本,除了劇情是耽美(非腐人士應該可接受),是最沒有雷點一本,同樣不用歷史知識,密碼戰很精彩,整體不像《戰起》龐大,比較好入手且吸引力的一本。

《歲月靜好》:男一號、男二號都超迷人!外表就別提,在行為、言詞上很有魅力,寫得有德國人的感覺(?)。故事後面有點複雜,主線圍繞在人種問題,有點微妙。

《伊莎貝拉》:小短篇,女主後半篇性格壞掉時,我很喜歡。男主形象比較普通。但同樣把感情線寫得很異國、很浪漫,也小小虐。

 

    而真正起因,大概是在讀到漢娜鄂蘭的簡要事跡,及當時極權主義,對鄂蘭生平頗為感慨,然後周周轉轉在網上看到有網友blog提到心目中排行第一小說,頓生好奇是怎樣神作,便邂逅《戰起1938》此書。

 

落落長的心得文~因為涵蓋片段節錄,加上一些歷史小科普,科普都是依網路資料和書籍資料的印象所寫,可能會有謬誤啦。

戰起1938,以網路小說而言,是二戰小說代表作,因此是推薦小說。只是心得文會有褒有貶,若是把戰起當成神作的粉絲,也許會對我以下所寫感到不舒服,畢竟二戰題材敏感,心得文不免有個人主觀。


23389128-1_e_2.jpg 

201408210943143.jpg 

(用軍裝判斷得出來吧~左邊是海因茨,最右邊是奧古) 

 (二戰背景的網路小說,好像只有戰起1938出書,這樣敏感的題材,可見名氣很大、讀者眾多)


放上《戰起1938》文案

夢醒1938,黑暗年代開始的地方

戰爭,生存

投奔誰,遇到誰,離開誰,失去誰

我欲歸,歸處狼煙四起

我欲留,此地戰火紛飛

輾轉經年,忽然發現

在這個年代,最安全的地方,不是北極,而是在你身邊

 

父親,我記著我是偉大軍隊偉大國家的普通一兵,世界在我們面前將會屏住呼吸,我們已經準備好決一死戰,戰爭的正義性,在於德國要獲得生存的空間,為此,我們已經做好準備。如果需要的話,我們將把整個世界,化為灰燼。

 

媽媽,我唯一光榮而善良的媽媽,我知道你比別人更痛苦,弟弟阿廖施塔已經差不多長大成人了,要照顧好媽媽,一輩子都要照顧好媽媽。父親,我們還要參加阿廖施塔的婚禮呢,我好幾次夢到你,我們大家向你起誓,我們一定和我們國土上最後一名法西斯分子血戰到底,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,我也要把他獻給祖國。

PS:信內容與正文無關,兩封都是二戰時期的家信,第一封德國士兵的,第二封蘇聯士兵的

 

   一開始是先被文案吸引,原本對二戰歷史及近代歐洲史沒有很感興趣,總是覺得一堆戰爭記得很繁雜。但是《戰起》的文案放得很好,附上當時士兵的家信,顯得震撼且真實,比起文藝文謅謅的文案,這種書信體,更使讀者貼合到「人」,不是冷硬的歷史,而是感到那個年代的宏大,和人物的血性。

    剛好兩封書信,一封是德軍,一封是蘇軍,也反映二戰時期兩方對立的意識形態,當時德國打著全歐洲對抗布爾什維克主義的號召。不過在《戰起》中,對於德蘇對立的意識形態並未寫到,東線戰爭相比其他劇情,比較少了些。當然也和此文著重在「小人物的劇情」有關,這也是《戰起》和其他二戰網路文相比,較為出挑的部份,也不可免俗的,女主角秦恬的故事,很大部分周旋在猶太人。

    題外話,其實在後來搜尋資料、回憶錄的過程,發現當時人們話題,很常出現意識形態,如:對於親人成為激進的國社黨員,而感到憂慮或對政府質疑,就會被回話你們不要如此懷疑主義、或是對長官方針感到不且實際,或覺得有風險,會被罵說不要發表你的失敗主義…… 等等。 

    從那些當時人的記錄,才真正體會到那年代很盛行意識形態,真是各式各樣,比如反猶主義、民族主義(當時歐洲各國很風行,打著德意志民族、捷克民族、波蘭民族等等向外對抗),還有德國打著德意志民族的源起,是19世紀德意志浪漫主義。以前學起來冰冷的意識形態,總是很生硬無法理解,但接觸第一手史料(日記、書信、回憶錄等)後,變得能夠試著想像。 

    所以說讀書還是從人物切入比較有興趣讀哈哈,很後悔這麼晚看到那些帥氣的軍裝照,(重點加注,黨衛軍裝真的帥氣到令人一頭陷入,許多士兵加入黨衛軍某部分原因也是軍裝好看)。之前一頭狂熱栽入中國史也是因為人物。

   回到正題~《戰起》這本書在網路上被奉為再難超越的二戰小說,擁有廣大的讀者迷,不過對這個封號,我其實做保留狀態,這算是因人而異,因為書中關於中日亞洲戰場的提及,會觸及某些人的雷點。對於對岸大陸讀者而言,當然不會是雷點,反而是共鳴;但對於我們台灣而言,應該有些人會雷到,尤其剛開頭作者文筆還普普時,也把我雷得不輕,因此剛開始我是把《戰起》放在一邊,轉而先看《歲月靜好》。

    不過後來重新拾起書,忍著偶爾雷一下雷一下,雷著雷著就習慣的心態,把書看下去,到後面,用詞也比較中性了。

    基本上雷點有兩個,一個是仇日的思維分散在文中,第二是時不時出現紅旗的思維,而且高高在上,總之,看了會不舒服,但也無可厚非,只能說作者寫文把愛國思想帶進去了,目前看到的其他大陸作者的二戰小說,也都沒有作者意識形態明顯摻雜,都沒有雷點。

    但要先聲明是,雖然有雷點,但是不影響《戰起》的出眾,在網路二戰文中,算是將二戰宏大背景寫的完善,且不會淪入歷史的文謅謅,小說架構很大,但是不會讓人看到昏,敘述的邏輯很順,似乎跟著女主秦恬跑遍歐洲:德國(水晶之夜)、波蘭、法國馬其諾防線、巴黎、匈牙利(比重少)、明斯克(東線)。

    因為劇情都是圍繞在小人物,也就是秦恬一路上邂逅的人物,嚴格來說只是配角,可想而知,整個故事配角眾多,不同地域遇上的人們就有不同故事,但這些人的故事編排的很好很深刻,雖然只是冰山一角的出現,但不會讓人忘卻。

    我想,是因為作者的寫法,讓人有種二戰電影感受,許多二戰電影出挑在於以小人物為主角,各式各樣的人物塑造(例如:”沉靜如海”被德軍佔住房子的法國人)(丹麥電影中,一個平凡家庭和其親朋好友,加上英方暗中協助,組織成反抗力量),短而有限的劇情,連同配角或敵對者,都能塑造出形象。也因為是電影,只能用畫面和對話體現人物的性格。

    《戰起》那些配角的故事,很像電影塑造人物、故事的手法,感覺作者應該參考很多電影吧。而且文中穿雜許多書信內容,很多人物的內心戲,是透由書信讓讀者了解,像是秦恬大半時間都未曾謀面的哥哥-秦九,幾乎是以書信來了解。

    會變成這樣有趣的寫法,我的猜測是,雖然《戰起》用第三人稱(很多人雷第一人稱是怕瑪莉蘇文吧),但本質上是第一人稱,幾乎是秦恬大量內心戲,都是以秦恬角度在看事情,其他角色,就連男主角都看不到內心戲,男主角都是以對話和行為來呈現內心的,這也造成《戰起》一個特色,小說出現大量書信,以及番外都是以人物為名,且篇幅很長,它把重要角色的內心思維放在番外,或是女主看不到的情節,也補充在番外。

 

我把雷點的部分放在最後說明,因為不小心就摻雜意識形態進去,越寫越多。

故而先提角色   

    

角色感想

 

   談到兩位男主角,要先簡要科普一下,看過二戰文或讀過二戰的,一定了解這項區別,可以忽略以下小科普啦

    德軍在二戰中,被大眾所認知惡名昭彰的集中營看守,是屬於黨衛軍(骷髏總隊),黨衛軍狂熱忠誠於希特勒,是其意識形態最激進的代表,黨衛軍太上皇是希姆萊,其中組織擴建和各支部隊等等,到1940後越來越龐雜,就請上網查詢了。要釐清的是黨衛軍並不是全和集中營勾當有關,很大一部分,如武裝黨衛軍是負責各戰場,如同救火隊,這些人戰後被起訴,通常都是殺害戰俘或打仗時迫害到平民。本文男二號-海因茨就是屬於黨衛軍。軍裝和一般陸軍不同,其中款式的細分我也不清楚,但基本上是黑色軍裝,領口有SS標記,戴骷髏帽,左手戴骷髏戒,腋下有血型刺青。

    男一號奧古斯丁是屬於國防軍,國防軍其實我沒有看書研究過,只是網路上的知識,國防軍的形象較黨衛軍好很多,是原本德國既有的軍隊體制(我不太確定緣由),比較傳統,代表普魯士軍人的形象,但在納粹德國,權力有時受制,沒有黨衛軍來的大,黨衛軍在當時很輝煌。入國防軍條件好像要有大學文憑,黨衛軍是高中文憑就可(但其他條件,如血統純正、身高等等條件很嚴苛,還要心理測驗評估)。陸軍軍裝是灰綠色、岩灰色,領口的圖案和黨衛軍不一樣。

    軍裝詳細可以上網查圖片,大概知道顏色不同就可。

 

    其實作者在文中有提到,她不擅言情,也真的是,文中兩位男主角都是偶爾穿插劇情,也許是戰爭年代,軍人常常被召喚到各地,休假短,除非是受戰傷才能長期養病,和家人相聚時間真的不多,而《戰起》劇情兩男主角和秦恬相處的劇情比重偏少,這樣其實才是合理。

     網上很多人都說過,男一號也是男主「奧古斯丁」,越後面越被邊緣掉,還有許多讀者要求將男二號海因茨變為男主,我能理解作者的悲憤哈哈,心愛的兒子奧古要被反客為主,連配好的老婆都要被搶,如果有寫小說經驗的人,應該能體會作者的感受,被拆CP啦的悲憤XDD

    我起初被吸引看《戰起》,除了文案外,還有網友心得文,所附上節錄的海因茨番外,尚未看過《戰起》的當時,也被海因茨的自述給震撼,我想作者應該有參考黨衛軍回憶錄之類的吧,因為後來我看Peiper的戰後書信和文章,有點兒相似的情境,就是不後悔曾經的忠誠,印象中魯道夫里賓特洛甫回憶也有提到,一個軍人只會宣誓忠誠一次。

    那我在此附上兩人的節錄,也比較清楚 (欸,奧古呢?本來要提男主的,結果也被我悲催的忽略了XD等會兒再提)

海因茨番外節錄

   這罪惡的一生中,一個擁抱,一個沒有被抗拒的吻,我已經得到了遠超我該得到的。

我所做的一切,我絲毫不悔,這一生的信念已經被我用最決絕和燦爛的方式燃燒殆盡,再沒有一代人能夠像我們這樣義無反顧的奔向信仰與毀滅

  沒錯,我們受到了錯誤的引領,可是那個人們眼中的魔鬼給了我們別人不曾給我的希望,如果沒有他,我們的絕望將會十年二十年的綿延下去,直到我垂垂老矣,我都不會知道肆意的活著是什麼滋味。

  最慘烈的失敗就是最大的勝利,勝利者書寫的歷史中有他們的血也有我們的淚,即使作為歷史的陰暗面,即使都是錯的,如果再回到過去,我也不會停手,就像痛恨戰爭的凱澤爾,和早已知道歷史的奧古,他們心中早有厭惡,於是比我更早有了覺悟。戰俘營中曾有研究我們的人說我們別無選擇,不,我們並非別無選擇,那時擺在我們的面前有兩條路:一是拋棄苦難的父母同胞逃離祖國,到別的國家受盡白眼;二就是拿起武器,指向一切無休止壓迫我們的人!

  我最大的幸運在於,我選擇了我覺得對的,對別人來說錯誤的選擇,可是在我選擇的道路上,我遇到了對的人。

  當奧古也捲入漩渦時,會有這麼一個人出現,她不像別人那樣讓我們向著勝利建功立業,她沒有拿起武器的勇氣也不會鼓舞什麼,她只會一遍遍的說,活下去。

  在這個年代,活下去,就是勝利。

  我半途覺悟,縱使已經滿身風塵,半生血淚,終是笑到了最後。

  此生無悔。

Peiper書信節錄

    當今天回首我的一生時,我可以說它是豐富的,如果我能夠再次選擇的話,我將在同樣筆直的道路上前進, 它的里程碑是:理想主義,忠誠和責任感!……我在所有的歐洲戰場上浴血奮戰並成為一個造物者的寵兒。儘管現在這樣,戰爭年代仍然是一個令人自豪的英雄時代! 我們所站的地方就是德國,我的坦克所到之處就是我的王國! 我們沒有個人的企圖,而是為了『帝國的夢想』…在戰爭的最後日子裡,當元首最需要(我們)他的警衛旗隊的時候,是命運把我們和他分開,使我們絕望的戰鬥在匈牙利和奧地利……

    我們已經成為這個國家的賤民,正如莎士比亞所說『人們所做的惡事在身後流傳不絕,但他們的良善美德卻隨著遺骨埋入墳墓!』……

    愉快的生活,微笑的戰鬥,大笑著死亡! 這是我以前的座右銘,今天它還伴隨著我。我將作為在這場可怕戰爭中最後一個陣亡的軍人死去,而不是一個罪犯! 我對的起自己的良心……

 

    (註明,Peiper和《戰起》沒有關係的,不是劇情人物不要誤會)

    紅色字體是覺得心態頗類似的地方,作者有說海因茨的塑造,是以典型二戰迷途青年塑造,但我覺得看完番外,海因茨並不迷途啊,他很堅定自己信念,正因如此在《戰起》中,他的形象比男主奧古鮮明,因為和女主秦恬的衝突感是那麼強烈。不過和上述派普的書信節錄心態還是有不同處,海因茨最後有悔悟(只少在文中,對猶太人的迫害是改觀,轉而上戰場展現抱負),只是再次選擇還是相同道路;派普是戰後很堅定信念的,也因為是武裝黨衛軍吧,幾乎是在戰場上,是當時軍人對國家應有的抱負,只是戰後也是一竿子打翻,無論惡名昭彰集中營看守還是打仗的黨衛軍、有殺戰俘沒殺戰俘等,都被定義為犯罪集團。

 

    其實海因茨人設上,沒有奧古來的特別,就像當時一腔熱血加入黨衛軍的年輕人,對元首很忠誠,想完成元首的雄心。不過劇情中,對海因茨的塑造,偏向在希特勒撕毀壓迫人民的凡爾賽條約後,為德國帶來希望,所產生崇拜元首的想法;對於為德意志民族而戰的想法,這類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,就沒有描述。和作者編劇有關,作者將德國發動二戰原因,著重在爭取生存空間

(小科普:德國一戰戰敗,凡爾賽條約的壓迫,加上經濟大蕭條,生活困苦。但當時人對於一戰戰敗很不甘心,因為沒有戰敗的感覺,就投降了,前線士兵莫名收到撤退命令,因此希特勒上台,將原因歸咎在猶太人和馬克斯主義的陰謀,希特勒除了致力在反猶事業,對於德國境內共黨人士,也是大舉整肅,因此在戰時,有許多外籍士兵加入黨衛軍,也是目的一致,要對抗蘇聯布爾什維克主義,不讓東方勢力進入西方,也算是整合一個歐洲的先例吧,這種想法當時就充斥著了,也反映後來冷戰局勢,都是在防止蘇聯勢力。舉Peiper寫的文章內容為例:「但他提醒他未來不知名的讀者們,武裝黨衛隊的屍體在東方鑄起了一座抵擋共產主義的圍牆。不要忘記,『一個歐洲』的理想是在武裝黨衛隊裡成型的。……今天這是唯一值得爭取的目標。我們從未如此接近過這個目標」)

(另外,爭取生存空間一個原因是,希特勒將中世紀德人東向移民的史實歪曲,成為向東壓進的政治目標。 一戰後,法國為了防止德、俄勢力,在中間建一道「防疫地帶」或稱「夾層歐洲」,將歐洲版圖重劃,波蘭在一戰後獲得通往波羅的海通道,也切斷德國和東普魯士連繫,還有西利西亞工業區,可想而知,為何德國第一個侵略波蘭,還有其他版圖劃分引發的問題……。印象中,當時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在絞刑前的文章,好像有提到但澤港那些問題 )

    這比起複雜的意識形態,用生活窘迫的方向出發,更能使讀者體會,對於海因茨所做的殘酷行徑,到之後的悔悟,較能使人接受、包容,讓海因茨並不只是簡單反派,而是在戰爭背景下,有人性有血性的一名軍人,他所做的殘酷、鐵血,也是時代背景塑造出來,除去那個背景,也是一名正常情感的人。相比男一號奧古的特殊設定,海因茨這類青年在二戰比比皆是,但故事的走向,讓他的風采壓過奧古。

    海因茨在故事的身分,是算普通黨衛軍,但具體而言是哪個體系,書中未明說,我也猜不清楚。但不是集中營看守,應該算是在占領區抓捕猶太人和地下游擊隊的特別行動部隊,書中有說海因茨掌管華沙地區的蓋世太保。其實納粹德國不光是迫害猶太人,吉普賽人受到的迫害也不下於之,只是猶太人在二戰犧牲600萬人,且電影常以此為題材。因此在《戰起》海因茨和秦恬的衝突,和故事主線,很多圍繞著猶太人問題,算比較傳統的梗吧。

    很多blog心得文都談到海因茨的出現每次都驚心動魄。他第一次出場,文中沒有對相貌或衣著過多描述,就只是個純正的納粹黨衛軍,殘酷,且以玩弄戰敗的波蘭人民為樂趣,一開始根本不會想到這是男二號,但卻讓人印象深刻。可以從對話感到爭鋒相對,對手戲很精彩,秦恬想避免自己和同事亨利成為槍下亡魂,海因茨因為一時興起,沒有一槍斃兩命,而是選擇廢掉亨利的雙腿,看著秦恬努力好笑的背起暈倒的亨利。沒有過多描述軍官,但可以感覺到,海因茨的口吻除了面對亨利時厲聲質問外,其餘像極了平凡的對話,相比圍觀士兵的譏諷,很尋常很紳士,但威脅卻是最大,就安靜站在遠處觀看,像是觀戲。其實有點陰陽怪氣、心理變態的感覺XD

節錄兩段

    她看看四周,沒有人倒下,可剛才的槍聲分明是沖著他們這邊的。

  她慢慢往後,往巷子裡看去,那個軍官竟然還站在不遠處,剛剛收起槍,他笑的很溫和:“我想,您應該檢查一下您丈夫的另一條腿,並且,回去好好教他在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,還有,我可不傻,我確信我喜歡你的說辭,但我更確信我不會喜歡他的。”

   

    後來因為奧古的緣故,海因茨的形象就鮮明了,脾氣很不好,老是拿槍脅迫人(其實是最後說不聽才會拔槍,但秦恬讓海因茨反射動作就拿槍脅迫),被形容的很像彆扭傲嬌,或是形容變化系走貓步等等(很像是以奇犽為塑造啦),但我不太喜歡變化系小孩這形容,總覺得不威嚴了(?

    還有一段劇情,很喜歡海因茨的形象,就是在抓捕游擊隊殘黨引發爆炸案的事情,黨衛軍半夜跑到酒店抓人那段:

    海因茨在秦恬和安妮前面停下,看看秦恬,看看安妮,看看她倆握在一起的手,詭異的笑笑:“深厚的友情啊。

  兩人俱低頭,不說話。

  “對於下午那場襲擊,你們有什麼看法。”

  “……”

  “有人告訴殘餘的遊擊隊,說今天下午會有大人物到總督府視察。”海因茨頓了頓道,“我想了又想,這個消息唯一會洩露到外界的途徑,就是某個多嘴的軍官在這兒吃飯時,快樂的提了一下。”

  海因茨說著,看了看秦恬和安妮。

  秦恬不好的預感相當強烈,這當然不會是她,她甚至沒有在餐廳幹了,莫非是安妮?她的反應太反常了!

  “其實,根本不用費神的猜測,只需要一場審問,一切都會真相大白。”海因茨整了整自己的皮手套,低頭道,“很不幸,我得到消息,通風報信的是一位女性,她的消息來源,是艾森豪芬,具體是誰,等到圖畫出來了,就什麼疑問都沒有了,我只是想,這位女性既然這麼偉大的通風報信了,是否能夠偉大的站出來,節省了我們畫師的時間,也讓她的同事們少受一點苦。”他脫下手套,忽然撫了撫秦恬的臉,冰冷的手把秦恬激的一個哆嗦的同時他自己也誇張的倒吸一口涼氣,“看得出來你很冷,雖然你穿著外套……相當薄,但還這麼冷……我很遺憾,你明天很有可能生病,女士。”

 

    海因茨脫手套冰秦恬的臉,假惺惺關懷秦恬那段我很喜歡。故意玩弄人們的審問手法,明知犯人是誰,還要一個個拐彎抹角問過去。

 

    不過劇情中,奧古帶秦恬和海因茨去看南京大屠殺被壓下的文件時,海因茨的反應讓我覺得很無言,他不是作戰部隊,而是看管占領區的黨衛軍,做的事情不比日軍好到哪去吧,雖然手段不野蠻,但一開始從占領區人民中尋找樂趣、玩弄的心態,五十步笑百步而已,但他卻很憤慨日軍,甚至認為是拖累自身的盟國,不承認這樣盟國,覺得對方是真正反人類。

    所以才讓我覺得秦恬反日能理解,但作者又用其他人來加強這樣的想法,連一個抓捕猶太人的黨衛軍都不齒日本,把南京大屠殺=日軍=日本政府=日本民族=禽獸 ,做出這樣的等號,把百姓都含括進去。

    不過在海因茨番外中,有寫到奧古質問海因茨所為,把猶太人像牲畜關起來,和日軍有何不同,海因茨不自信的辯解,勉強讓我解釋成海因茨良心未泯,畢竟只負責抓捕,並不是惡名昭彰的集中營看守。

 

    其實在故事本文,我沒有產生希望男主換海因茨的想法,因為在大半部故事看不到海因茨對秦恬的內心,兩個人都沒產生曖昧火花,只是相比奧古,海因茨形象更鮮明,和秦恬對手戲更緊張。而且也是因為有奧古,才讓兩人有交集。

    沒有奧古,秦恬不會用寬待的心去看待海因茨;沒有奧古,海因茨不會一次次縱容秦恬,一次次幫助秦恬。因為有奧古在當中調解兩人衝突,才會使三人像是朋友,就算有爭吵也不會一槍打死人。

    如果奧古只是個普通的德國軍官,不是穿越者能和秦恬心意相通,以秦恬的態度,愛上海因茨的可能很小。因為在不曉得奧古是穿越者時,秦恬就因為奧古是德國人而糾結很久,奧古頻頻示好,秦恬也沒動心,感覺出秦恬個性屬於保守,在現代應該也不崇尚異國戀,看秦恬單身至今可知。秦恬對奧古產生感情,是從得知奧古是穿越者,且同樣來自中國時,而且秦恬也在文中內心表明,她對奧古感情不深,秦恬屬於對愛情比較寡淡的人。

    讓我對海因茨明確產生喜愛想法,或是說感到秦恬和他有曖昧可能性時,是在東線明斯克那段。海因茨雖不是男一號,卻出現在「對」的時間,吻了秦恬

    東線算是故事尾段,全文高潮點,戰火紛飛,生死相依之時,照理說要和男主共患難才對,但奧古跑去打了西線,危險的東線出現的是海因茨……。網上看到有人的心得寫「海因茨吻秦恬是全文MAX」的比喻,真是說得太對了XDD

    在殘破的建築石堆中,槍聲爆破聲不斷,海因茨和秦恬在那裏互喊,要對方活下去等等,整個是男女主應有的喊話啊……海因茨的吻,只有寥寥幾段話描寫,也是他和秦恬唯一曖昧的橋段,時間點太對,所以讓人印象深刻,我都忘記奧古和秦恬有沒有接吻過了,而且秦恬還因為海因茨的吻還心臟噗通跳,這根本是怦然心動的反應吧哈哈。

    最後不得已,至少為了秦恬能活命,要將海因茨當作俘虜交出去,海因茨留下的那幾句話很帥。

“俘虜我吧,偉大的中國姑娘。”海因茨一頓,忽然嘲笑,“你知道俄語的俘虜怎麼說嗎?”

    那句俘虜我,感覺有兩個意思啊,一個是表面上要秦恬假裝俘虜他,另一個也不知腦補得對不對,有種也俘虜他的心的感覺。海因茨雖是戰敗被俘,明明是戰敗之際的模樣,但說出的話卻很帥氣啊。而且秦恬將海因茨交出去,還克制不住的流淚,自己都沒意識到自己的在乎。

   

    作者在全文結束後,加寫的海因茨番外超多的,一個是戰後生活,一個是海因茨角度貫穿全文的番外,篇幅很多,當然也讓讀者更喜愛他了吧,雖然海因茨沒有抱得美人歸,但這麼多番外,讓他壓過男主的風頭,也算是圓滿讀者心願了吧。讓秦恬拋棄奧古選海因茨的想法,對奧古太殘酷了吧,我看完海因茨番外也沒有這種想法,就像海因茨所說,秦恬和奧古幾乎是命定的,而且他最後也滿足現況了。

 

奧古斯汀    

好,我要來談男主了,寫海因茨寫太多,要來寫奧古有點不知寫什麼了……

    男一號奧古斯丁(我老是記成奧古斯都……),奧古是國防軍陸軍,因此形象就很正面。國防軍在戰後審判,只要沒做殺俘虜、劫掠平民這等事,應該都較受到禮遇的。

    奧古的設定,和秦恬一樣是穿越者,這就很有看頭了,畢竟來自現代,從歷史書和學校教育,都會抵制納粹和希特勒,戰火的殘酷加上知曉德國一定戰敗的歷史,戰後的軍法審判,就算他是國防軍還是可能坐上一段牢獄。

    劇情的設定,也是劃在凡爾賽條約的壓迫,正因奧古出生在德國家庭,父親是一戰老兵,又不願以特權為家中獲得多一點食物,導致在經濟大蕭條,家中的生活困迫,也看著其他人民一樣困迫,而希特勒上台撕毀凡爾賽條約,讓德國經濟好起來。當然,對於穿越成小孩,從小體會那樣環境的奧古,幾乎像個德國人長大,在政治社會化中,以榮譽忠誠為榮,也崇拜希特勒。和海因茨是一樣的出發點。

    很有意思的是,奧古在現代也是中國軍人,穿越後仍是軍人,都同樣為祖國而戰,整個是軍人的命啊。

    奧古這段設定,主要是寫在他的番外,就像我前面所說,故事威是第三人稱,但形同秦恬的第一人稱無異,所以他人的內心和詳細背景,都在番外中。奧古番外挺值得一看,設定上很衝突,很有意思,只是可惜在本篇中,沒有詳細把奧古的人性矛盾發揮好

    番外中也寫到,他從軍後遇到的內心衝突,在戰爭的殘酷下,和曾經軍校的好友們,心態上開始有了變化。奧古所面臨的問題,在於打仗時,殺死他國的士兵,認知到對方也只是普通人,有正常的生活、軍校生涯,前一刻還是活生生的,在戰爭中卻被打死,奧古在現代時的軍旅,是不會面臨兵家殺伐的,在此刻要打死一個個士兵;還有戰友們的死亡,都是因為戰爭,對奧古而言,是一場注定敗仗的戰爭,那些人卻付出了生命,是無謂的犧牲。他在明知歷史的絕望下打仗,讓他將現代人身分的羅桐當成假想,才能抱著勝利希望在打仗,成為了鐵血軍人。只是後來在黨衛軍對波蘭村莊的屠殺場景,讓他發現深植多年的觀念還是在,會憤怒於屠殺暴行,又漸漸找回人性。在遇到秦恬時,從秦恬身上慢慢找回中國人的自己。

 

    《戰起》實際的地方在這,人物不會不切實際,無論奧古或是秦恬,身為現代人的思維和本性,在戰爭險惡的環境中,還秉持著。即使在戰爭中攻擊敵方士兵是合理化,奧古會為了殺人這件事去糾結很久,就算把自己當成機器,還是會回歸應有的價值觀;秦恬雖然性子很寡淡,有些讀者會認為太自私,但這才是實際的自保,而在自保有餘的情況,秦恬還是會冒危險救人,至少身邊的人、相處過的人,她還是會救,至少滿足我們所期待的良善,如果真是自保到底或聖母到底,反而討人厭。

 

    秦恬一開始不認為奧古喜歡自己,奧古自己也摸不清對秦恬的感覺,在本篇劇情中,身為旁觀人的讀者,可以明確感到奧古喜歡秦恬,很在乎秦恬,加上海因茨番外,從海因茨眼中來看,都覺得奧古為了秦恬連原則都沒有了,還透露奧古的底,出門見秦恬前,都會打髮蠟打得像地板蠟,還諮詢旁人意見,出門躊躇再三,整個是會見心上人的心態啊哈哈。

    奧古應該在初見秦恬時,秦恬堅定自己是中國人而以日本人為恥時,就產生好感吧,應該是他心目中的中國女性,畢竟以生長在歐洲的中國人,行為舉止和心態,應該會像歐洲女性,只是秦恬剛好是現代中國穿越的靈魂,所以在那之前,奧古對女性都沒有想法,讓大家誤會他同性戀,而且最危險就是海因茨XDD

 

    我對奧古一開始身分不明朗時,還感興趣,剛開頭奧古並不輸海因茨形象,兩個剛好不同類型,奧古一開始德國軍官的身分,加上紳士、氣質的舉止,且後來還有點腹黑,而且對秦恬出乎尋常的關照,讓秦恬摸不著頭腦,幫秦恬的原因竟然是他喜歡中國,整個很神秘。

    奧古秦恬初見的場景,也是挺令人印象深刻的,還滿有意思的。

      那聲音又傳來了,波蘭語:“放下武器,乖乖爬出來,否則……你聽,這是什麼聲音?”

  卡擦一聲,秦恬全身都發麻了,那不是保險栓拉開的聲音,是火柴……這哥們想用火攻,自己還該死的全身都在油桶裡!

  不知道這一燒等火熄滅了自己會是幾分熟。

  秦恬認命了,她決定聽話。

  油桶很狹窄,再苗條也會活動不便,更何況這麼滑,這麼黑,秦恬掙扎了兩下,還沒往外探,油桶蓋猛的被拉開,一個黑洞洞的槍口對準了自己!

  秦恬瞪大眼,看了會槍口,然後僵硬的往上看,還沒看清握槍的人什麼樣子,他又呼的關上了油桶蓋!

  她傻乎乎的盯著油桶蓋發呆,這是什麼?貓捉耗子?打地鼠?殺就殺吧,耍著玩麼?

 

    還有去奧古帶秦恬去看南京大屠殺資料前,開門的情節。

    到了。”海因茨簡短的說了一聲,兩人下了車,秦恬正伸手要給自己開門,奧古斯汀先給她拉開了,看著秦恬還僵硬的伸著的手,他微笑:“淑女是會等紳士來開門的。”

  你紳不紳士我不予置評,反正我絕對不是淑女就是了……一輩子打的沒讓人幫忙開過門的秦同學默默的下了車,轉身要去拿自己的行李箱。

 

   但奧古穿越者身分明確後,神秘、紳士的感覺就淡了,一開始的紳士優雅還有點讓人怦然心動,感覺就是碰上異國戀了,雖然對方真正心態搞不清楚,是惡意還是善意,但就是在警惕和被吸引中,才會怦然心動啊。這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還是不錯的。

    身分和秦恬坦白後,雖然奧古還是腹黑,但失去原本的優雅,就顯得有點占秦恬便宜吧,說話用語就開始「現代」起來,感受上,覺得他們之間相處得氛圍,就像兩位現代中國人在戀愛吧,而且兩個人都很務實、實際,在言情上火花較小;在立場上,雖然有德軍和亞洲平民這區隔,但奧古總是盡力護全秦恬,沒有出現什麼身分對立產生的緊張對手戲,就只是小糾結啦,虐心少的話,和海因茨相比就偏弱了,但喜歡甜文、相處的萌感的讀者,應該會喜歡奧古。

    畢竟不是小說情節的話,實際選老公還是選奧古較安全,海因茨是因為奧古的緣故,危險性才降低,否則很難和秦恬交集。

    只是看小說,還是想看到男女主的火花,而秦恬和奧古相處,總是用老夫老妻來形容……就很相知相惜。加上兩人在意識形態或觀念上,同仇敵愾,很以中國民族為傲(且都是紅旗下長大),一致仇日。

    不是說反感男主現代靈魂的設定,只是原本羅桐的性格剛好不是我的菜,否則許多大陸的現代言情,裡面很多男主角性格我也很愛呀。

   

    劇中有說奧古和海因茨是從小一塊長大,竹馬竹馬的關係,奧古清楚歷史,所以對於海因茨狂熱崇拜希特勒,想加入黨衛軍,奧古對這點和海因茨翻臉很多次,看著海因茨像看著可怕的怪物之類,不過這是因為奧古知道黨衛軍的結果,才會這種反應。但對海因茨是很糟的感受吧,不被朋友理解,反而還很排斥自己的決定。但當時黨衛軍算是很輝煌很榮耀,奧古的反應會讓海因茨受挫可想而知。

    其實奧古的確反應過當,應該說讓我覺得這段設定怪怪的,海因茨如果是作戰部隊,倒不會不堪,只是海因茨跑去抓捕猶太人,又是殺戰俘,《戰起》設定好像沒有太區隔黨衛軍武裝和普通SS之分,有點一概而論啦,奧古是停留在戰後把SS定位為犯罪集團的觀念,但當時代對黨衛軍不是這種態度,被人詬病是集中營和蓋世太保那類的。但海因茨真的要以作戰來盡軍人責任時,奧古又不太同意,覺得東線不好,海因茨真是怎麼選都選到不好那塊XD 一開始掌管蓋世太保,又抓猶太人,打仗還選明斯克的東線,剛好會被蘇軍抓到的陣線……戰俘營還是最後一批被放出來的。

 

    補充說一下,海因茨的那個「秘密」的番外,跟他本人番外相比下,顯得有點小言,不過要吐槽的是,奧古,你真的放心讓海因茨和秦恬待在同個屋簷下嗎?雖說這種結局大眾都覺得好,歷經一番戰爭苦難,三個人還是重聚了,我也覺得不錯。清楚內情的讀者,會明白秦恬對海因茨應該沒有粉紅泡泡,況且秦恬都和奧古生了兩個娃,只是街坊鄰居可能會誤會哦~

    奧古辛苦上班去,掙錢養活一家子,但放著愛妻和好友在家中,相處雖然口上不饒人,但還算融洽,加上秦恬還幫海因茨按摩凍出病的腳,煮藥給海因茨,怎麼一付社會新聞或影集常出現的外遇前提設定啊XDD

    是還好海因茨沒有那種強勢的想法,他不會去和奧古搶女人,否則,他和秦恬在東線還有個秘密的吻,秦恬也在文中有說對奧古感情不深,實在危險啊~奧古,且你四歲的兒子對海因茨叔叔還挺友善呢。

 

莉娜、皮埃爾、凱澤爾

    其他角色也有令我印象深刻的。

    其一就是莉娜,是秦恬寄宿的猶太家庭的女兒,在水晶之夜後,和莉娜在前往波蘭時分散。之後在華沙見面,都是莉娜躲著抓捕,偷偷找秦恬要食物幫忙。

    莉娜的角色也是考驗秦恬內心的一個代表。莉娜的家庭對秦恬有恩,道義上秦恬應該要幫助,但幫助猶太人會招來禍端。秦恬又是屬於比較冷靜寡淡的性情,也就是在這裡,會有人批她自私。不過《戰起》在人性設定很真實,一般人的想法會和秦恬一樣糾結,會很不希望莉娜一直求助,怕招來禍害,想自保,但又良心上有譴責。

    秦恬在道義上還是給了剩菜剩飯,得到莉娜很大感謝,只是秦恬態度還是為了自保,不太願意露出親近的模樣,但莉娜應該也知曉秦恬難處,沒有指責什麼,因為她無人可求助,只能厚著臉皮一職麻煩秦恬,也知道會帶來危險,可是無可奈何。因此秦恬在最後,也會責怪自己,明明只是隨手幫助,只是剩菜剩飯,卻是對莉娜極大幫助,是維持生命的救助,看著莉娜的感謝,自己卻故意擺出不親近、冷淡的態度,並不需要如此的。

    還有莉娜最後在集中營的猶太人起義,非常令人感觸,雖然秦恬不在華沙,是從莉娜的書信也可說是遺書中得知。莉娜的書信很令人動容,可以感受到這個女孩身歷的悲劇,和海因茨番外的最後自述都很值得一看。

節錄書信一小段

    “可我沒有退路了。”

 

  “恬,如果你有一天到波蘭,到華沙,你能不能指著一片廢墟對你的朋友說,那是我的朋友莉娜‧羅德為了反抗德國人戰鬥而死的地方?你告訴他們,那是個怕死而膽小的姑娘,她甚至不敢殺雞和見血,但她所有的親人和朋友都被德國人殺害了,她要報仇,一九四三年的某一天,她讓德國人在他們侵略的土地上流盡了鮮血!”

 

  “……可是秦恬,如果我殺了人,我就沒法去天堂了,我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了。”

 

  “我想念爸爸媽媽,想念我的同學和朋友,他們一生與人無害,卻遭此大難,他們是無辜的好人,唯有天堂才是他們的歸宿,萬一我戰死了,見不到我的父母,你能不能到教堂,給我的爸爸和媽媽點一根蠟燭,告訴他們,我愛他們。”

 

    另外一名角色,是秦恬在法國難民隊伍中,遇上的法國士兵-皮埃爾。皮埃爾戲分其實不多,且早早領便當,比起莉娜或是凱澤爾等人的設定,比較路人,但不知為何卻對皮埃爾印象深刻。

    或許是在斯圖卡轟炸後,皮埃爾和秦恬被一群屍體壓住,有種共患難的感覺,某種程度而言保護秦恬不被炸傷。加上和薩沙奶奶一家,在逃難過程中,結伴同行的患難感,皮埃爾雖是敗逃的法國士兵,但仍保持軍人應有的素養,會因為軍人未去打退敵人,卻敗逃混在受難百姓中感到不應該,不想拖累身邊的平民。被德軍識破後,也像個軍人接受命運,被槍決後,也是平靜的模樣,手中緊握著十字架。一路上總是無奈而平靜得模樣,就像秦恬感受一樣,一直不曉得皮埃爾面對這一切,到底想著什麼。

    後來秦恬前往巴黎的路上,只剩下她獨自前往,身邊陪伴著只有皮埃爾的骨灰罐,有種不太孤單的感覺,而且將皮埃爾葬在故鄉的想法,支持著她繼續前行。遙遙路途有了目的,便不會感到漫無盡頭。

 

    凱澤爾也是重要角色,因為是奧古和海因茨軍校的同伴、朋友,雖然戲分不多,但是滿重要的戲分。所突顯是經歷戰爭的殘酷,戰友的死亡,看見海因茨被戰爭激活成殘忍的模樣,開始質疑起這場戰爭。也被戰爭塑成些微精神分裂。我就不多說凱澤爾了。

 

故事雷點(因人而異)

 

    接下來提一下,前面說到的仇日情結,和客不客觀的問題。

    書裡對於德國或其他國家很客觀,不刻意抹黑或洗白,基本上都是指責上位者,描述一般人民都很客觀,有寫到自私者或軍隊暴行也不會太惡意,都是陳述看到的情境。

    對蘇聯寫的很客氣,蘇軍虐待戰俘啦,或是強暴德國婦女都有寫,但秦恬都沒有把蘇聯寫成禽獸,反而用純樸、喜好音樂舞蹈,來描述好的那面(算挺袒護蘇聯吧,要知道東線的德軍很討厭蘇聯的,整個互相報復,不存在日內瓦公約的制約,因為蘇軍先違反了。都不想向蘇軍投降,打到最後一顆子彈,寧可自盡),我想,這和蘇聯曾是扶植中共的老大有關係吧,所以《戰起》都不會寫出德軍對抗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,就只感覺出相看不順眼,最敵對一方。

    但在日本方面就一面倒(畢竟秦恬也不在亞洲戰場,應該還是書面照片的資料印象,當時就一副苦大仇深了,而且為了糾結稱自己是中國人或日本人糾結很久),顯得整篇文不協調,但對大陸讀者而言,應該會對我這番話有微詞啦,他們應該會認為這就是客觀吧。

   

以下舉例:

這是秦恬和凱澤爾的對話(描述德國部分)

   “我痛恨你們的一些做法,可是我明白,真正該恨的,不是聽命行事,為國戰鬥的你們,而是那些,當權者的貪婪……和野心……大家,都是可憐人。”秦恬抽噎了一下,“凱澤爾,你很奇怪吧,為什麼我反應那麼大……其實我也不知道,我不想哭的。”

    納粹作惡多端她恨,可是她卻始終無法把恨落實到個人,她的幸運在於她遇到的德國軍官都因為奧古斯汀的原因對她很友好,可她的不幸也在於此。

  當猜到凱澤爾要上東線戰場時,她打心眼裡為這些年輕人感到悲哀。

   

    這可看出秦恬並未將對納粹的痛恨,一古腦兒怪在全體人民,也不會去貶低整個民族。對日本痛恨的部分,用秦恬的角度來批判可以接受,但在小說中,連帶其他法西斯德軍都好似為了呼應作者的意識形態,側寫的方式來貶低,像是把所有當時的日本女性都打上色情行業的標籤,連帶貶低民族很畸形等等。

   “奧古!不要這麼害羞,亞洲姑娘可不一般,她們心裡可著急呢!哈哈!”有個年輕軍官大笑著,還捏了把自己女伴的臉頰。

  亞洲姑娘不一般?哪來的妖言惑了那麼多眾,真是無知!秦恬氣得要死,又不敢說話,只能對著蛋糕運氣。

奧古斯汀沉默了一會,問道:“漢斯,誰跟你說亞洲姑娘不一般?”

  “上回來的那個交流團裡的女人不就是嗎,太多暗示了,要不是都沖著上校和你,我都心癢癢啊哈哈!”

  於是奧古斯汀立馬冷笑了:“怪不得,漢斯,那是日本交流團,只占了亞洲彈丸那麼大一個地方,他們的文化極為畸形,□產業相當發達,估計這就是你產生誤會的原因了。”

  “哦,難道你的小姑娘不是日本人?那是哪國的……啊,別告訴我是中國的!”

  奧古斯汀點頭:“就是中國人。”

 

    應該會已有網友提過,女主對德國客觀,是因為她不是受到迫害的猶太人。就算遇到災難,也不會一竿子打翻一船人,把全部德國人都當禽獸吧,但對日本就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,以南京大屠殺的罪證把整個民族都打上禽獸標籤。

    處在西方戰場,秦恬身邊的朋友一個個因為德軍而死,但秦恬即使憤怒,但都能壓抑衝動,努力活下去,就算許多悲劇是因男二號海因茨而起,最後還是產生超越友情但非愛情的羈絆,但日本戰場完全是秦恬在現代學習的認知,還未看到屠殺照片時,就已經恨牙癢癢。不說集中營,二戰德軍也是有屠殺平民的事件,如:海德里希在捷克斯洛伐克被暗殺,導致德國報復性將捷克一個小鎮夷為平地,小孩也不放過,而且是讓人民跨著同伴的屍體,直接面對槍口死去(2016有新電影以此為背景-行動代號猿人)

    與其說秦恬兩把尺不同評斷,應該說是作者的意識形態貫穿全文,以穿越女來說,秦恬思想非常愛國,時不時提一下中國戰場,寫得彷彿中國戰場更為悲慘,一去從軍,就是當作這人不存在,百姓災難比歐洲更深沉……明明秦恬沒有親眼見到啊,也沒有親歷,卻說流著受盡災難民族的血液……

    怎麼說,這很像我爺爺奶奶那一輩人的思想,生於二戰時,所經歷的苦難,非常痛恨日本可以理解。但秦恬是現代人卻有著老一輩人的民族主義,可謂現代崇洋、哈日年輕人應該效法的最佳典範……(這是諷刺語)

    換個角度想,應該是大陸那邊教科書比較強調這塊吧;因為在台灣,反觀以前的課本,的確對於南京大屠殺還是日本的人類實驗,都短短帶過,也不會詳細說做了哪些野蠻途徑,並不會灌輸反日思想。

   

    至於紅旗思想,主要是反映在秦恬對哥哥秦九的態度,秦恬在現代是獨生女,穿越在二戰時,有哥哥秦九。秦九因為抗日,要回中國為人民作戰,進了黃埔軍校。

        秦恬對此反應是很不喜的,以她觀點是不希望秦九攪和進中日抗戰,因為和秦恬會不同立場,那個時代,秦九一定是加入國民政府的軍隊。秦恬如此仇恨日本都不願意到中國攪和了,都還想等到改革開放才回去,連同文革、大躍進時代不願意,故事有提到秦恬想法,她真要回去,也只願跟著萬里長征,很清楚表明她的立場。

    秦恬看完秦九的書信,還覺得哥哥走太快,如果慢一點,她這個妹妹還能指點指點秦九,雖未明說,但可想而知,秦恬希望秦九站的陣地,文中口氣也說,要秦九不要跟著蔣介石跑去擠台灣那塊小地兒,感覺就很看不起的意思,所以我認為雷點的緣故在此,雷點因人而異地方也在此。口氣就很像秦恬提到日本,就稱小日本的口氣很像。

    不曉得大陸歷史課本怎樣,但我們以前高中歷史課本,提到的是,中共當時不注重在抗日,而是希望先發展自己勢力,看到這裡,讓我覺得秦恬仇日,但對於抗日又坐享其成,站在邊兒說涼話,大義凜然的批判日本欺負中國百姓……

    另外就是秦恬寫信給秦九,要秦九剿匪時不要太盡力,要多親近紅色人民……

這最令人無言了,剿匪不要盡力,我可理解秦恬不希望先烈受害,但親近紅色人民……秦九還沒剿匪就先被當匪諜了吧,只是書中沒有提到秦九的意識形態,我也不曉得秦九對這點什麼看法,如果純粹是為了人民打仗,可能就不會介意政治的型態,畢竟秦九是法國國籍吧。

    秦九最後聽秦恬的話,回到法國,也算是表明他的選擇吧,猜測主因是想回到家人的身邊。好像有個秦九番外,但是我還沒看,不曉得網上有無。

 

小結:

    《戰起》出挑在劇情,將小人物的劇情寫實呈現,幾乎是以秦恬的角度在經歷著二戰,也因此,並不算言情小說,兩位男主角出場篇幅較少,也顯得較無異國、歐洲的氛圍。兩位男角,即使海因茨,描摹上不像德國人,對話沒有翻譯小說的外國風,取其優就有缺失,選擇樸實好理解的對話,就會面臨時代氛圍較淺的缺失。

    這完全看讀者的口味,喜歡《戰起》的就會對其他二戰言情文看不下去。對我而言,劇情和全然面是值得推薦,只是剛好文風不是我喜好的,而且言情部分較少,在期待上還是希望在小說看到唯美或虐心的感情線,另外,奧古也不是我的菜。因此《戰起》雖好雖喜歡,但不會到想收藏書反覆看的程度,原因就是上述。就是在胃口上偏離了一點~

    目前華虛引還是我心中最對胃口的小說。


開頭所說的,文末低調放Peiper照片~


中間那張我最喜歡,笑容矜持而迷人。

左邊應該是授勳標準照吧,總覺得拍得挺邪氣的XD

右邊是少見的露齒笑~(大多照片都是緊抿著唇)

tumblr_nq1wa4dkgo1skf7v8o1_500.jpg 

這張取景很像電影畫面!但是是歷史黑白照片哦~  相片的人物太有明星風采了

左邊應該是馬克斯溫舍(應該沒認錯??   右邊當然是派普啦~~

帝國雙璧哈哈~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戰起1938 二戰網路小說
    全站熱搜

    璃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