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讀後感-中篇】的小說順序:《(密碼戰)灰塔筆記》、《春天的最後一個瞬間》、《猶若故人歸》

有些小說有看完,心得會較詳盡;有些是未看完或跳著看的,就大概寫過。

這次決定高調點,文中會放小說有提的二戰人物照片,也會私心放一些不錯的照片哈哈。

 

《灰塔筆記》空

文案

【本書故事發生地點在火星,其內容均屬捏造,一字一句皆不可信,請河蟹同志繞道】

數學是天才的領域。只有已經不能被數學滿足的變態,才會涉足密碼學。

有人說,是密碼專家成就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。他們是天才中的怪人,

他們從無線電波中破譯敵人信息,他們把手伸向納粹的脆弱的咽喉,

他們一直默默無聞,他們隸屬英國諜報機構軍情六處——政府密碼學校。

追情人是可以的,可是艾倫.卡斯特,你追到軍情六處政府密碼學院就不好了。

你追的人是諜報機構最高BOSS加西亞同志那就更不好了。

你追到手了就想把人家扔掉,那就是最不好的事情。

對了,為了防止大家被逆CP:本文的主角艾倫.卡斯特,是受。

 

這篇是最早看完的小說,因此現在記憶有點淡了……但當初剛看完時是十分驚艷,深陷在劇情中,因為結尾乍看是圓滿在一起,但當中的缺塊永遠梗在那兒,除了兩位男主角感情讓人糾葛外,讓我唏噓的不光是他們。還有在那個時代,為了國家為之奮鬥過的其他配角,戰爭已然結束,但因此付出許多的那些人,不管是死亡的歸朽或是走入其他道路,都好似在那個年代把最強烈、決絕的自己投入殆盡。很難形容這感覺,戰爭結束後的唏噓感吧。

首先說明,這是一篇耽美文,但在不腐人士可接受的範圍。我其實不常看耽美小說,很大原因是容易雷到,怎麼說……就不太喜歡為耽美而耽美的感覺,也不太喜歡刻板形象的小攻小受,小受除了特徵不一樣,性格和柔弱女孩沒兩樣。大致這些原因吧。

但灰塔筆記讓我不會有厭惡感,主因還是在小說設定的時代背景,二戰時期的英國,加上精采的密碼戰,即使男角色們多少還是耽美模式,感情線也摻雜老梗的設定,但時代背景彌補了這些,所以整體很出挑,如果不雷耽美的人,這篇不像戰起1938會有敏感議題,基本上不會雷,而且劇情長度很剛好,收尾不匆促。

加上在二戰時期,英國也是禁止同性戀,同性戀是犯法的,所以不會有男角色們目無王法似的談戀愛膩歪情形出現。只是恰巧喜歡上對方,受當時代法律的束縛,其實是艱難遙遙無望的感情。

 

男主角艾倫卡斯特的原型,是英國當時破譯密碼的著名數學家─艾倫圖靈,可以聯想電影《模仿遊戲》描繪的密碼戰背景。

小說借當時密碼戰為背景,但人物和機構等等都是虛構的,此文厲害在於破解德國密碼的過程,雖然我還是搞不懂艾倫的說明,但還是覺得破譯過程很精彩,作者應該查很多資料吧。此文艾倫的設定是,在艾倫認知中,父母死於火災意外,而母親卡斯特夫人對於密碼這塊很專長,艾倫繼承的母親的天賦,但可感受到當中疑雲,父母在火災之前,忙著把小艾倫送到叔父家,感覺是因避禍在遷徙,而叔父收養艾倫後,一直禁止艾倫接觸數學。

但艾倫和數學、密碼的宿命是早已連結,和卡斯特夫人一樣的天賦,叔父是為了避免艾倫像父母一樣捲入高層機密,知道的太多,因此被政府懷疑和德國勾結,火災未死而是失蹤,更加深詐死前往德國的嫌疑。

灰塔讓我感到艾倫骨子裡熱愛英國,他的認知中父母是決不會背叛祖國,因此他看見母親的身影出現在柏林,感到的挫折可想而知,一直支撐艾倫的信仰就是母親。艾倫的朋友埃德加,告訴艾倫的那句話「艾倫,親愛的,你連自己的母親都不相信,還能相信誰呢?」,很大程度支撐了艾倫。

灰塔當中對於愛國情結是不會雷人,因為主角群都設定當時人物,文字描摩的也很有二戰西方的味道,不會出現莫名的義憤填膺,人物很好的鑲嵌在時代氛圍,即使政府上層的陰暗,處在當中時刻都是懷疑與謊言。但無論是安德蒙或是阿諾德這類熟知高層陰暗,為了國家利益不免要欺騙或傷害到艾倫;亦或C這類高層人士,很現實很殘酷的掌控,可能因為嫌疑就秘密處理掉某些無辜的人;或像艾倫、卡斯特夫婦被利用被懷疑,最終目的仍是為了英國。

即使是軍官的女兒琳娜,雖為德國做事,而背叛英國,或像艾倫好友埃德加,原本就是德國派的間諜,文中也不會特意跳出來指責,或用作者強加的喜惡。

 

因為小說是第一人稱,用艾倫視角在看,所以雖涉及情報機構,諜對諜,但艾倫基本是很專注在破譯密碼,所以諜報那些複雜部分比重少,多是看到結果,主線還是在艾倫與安德蒙的感情線。

安德蒙是本文的攻,有很多網友都將之歸屬在渣攻,我想主因在他不能因為艾倫而放下那些職責,但這可以理解,畢竟國家大事如果因為感情而擾亂那也就不是安德蒙,但令人詬病是,他又放不下手艾倫,有時不免利用艾倫,致他在危險中,主要是最後用艾倫釣出「雛鷹」一事,以及不想讓艾倫死去,而違背艾倫意願,用藥物消除艾倫記憶。

看到有網友形容艾倫對於安德蒙屬於「飛蛾撲火」型,真是形容很貼切。

安德蒙屬於那種很強大的攻吧,身分地位顯赫,對於密碼、情報這塊也是年輕有為天賦異秉,各方面都專長,但我倒是不會很討厭安德蒙,他是受制於很多事情,他有自己的職責,而且攸關英國安危,職責相稱,職位越高所要有的責任越重,他也沒辦法說為了艾倫,就從職位脫身,畢竟知道機密太多,又在戰亂時期,安德蒙已經算盡可能保護艾倫了,只是他最好的保護手段,只有放棄艾倫把艾倫推出是非之地。

安德蒙其實一開始就這麼打算,他因為尊敬卡斯特夫人,所以不讓艾倫接近密碼學院。是艾倫因為密碼天賦的吸引,又想為安德蒙和母親熱愛的英國幫忙,一直把自己捲入,這份工作相伴危險是早要心理準備的,艾倫的悲劇在於,結尾因涉入機密太多,只能選擇永遠囚禁在灰色瞭望塔或是消除記憶。

而艾倫是寧可選擇失去自由的,只是安德蒙不想失去艾倫,自私的選擇的消除記憶的方法。艾倫被關在灰色瞭望塔時,失去自由的痛苦,讓他要求安德蒙放他出去,安德蒙在遇到艾倫質疑或是失望時,採取的手段都是強勢的侵犯讓艾倫問不出口,總是迴避兩人的裂痕,就像他一貫處事,強勢用自己方法解決一切。

小說名稱灰塔筆記,呼應在此,艾倫在灰塔中寫下筆記,只是灰塔這段占的篇幅少,只是為了呈現絕望的劇情,寫筆記的觸感不大,因此筆記結尾的震撼較少,但還是節錄一段:

我聽到了門外的腳步聲,或許是安得蒙,或許是阿諾德。這也許是我寫下的最後一個句子。

我想只想告訴看到這本筆記的人,作者叫艾倫.卡斯特,死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。他懷念劍橋湛藍的天空,還有圖書館外蘋果樹下彎起眼睛微笑的愛人。他將拋棄所有記憶重生,但是並不幸福。

 

只是正版結尾沒有讓我很悲傷,雖然失去那段記憶,艾倫不再是原本的他,曾經因安德蒙愛過痛苦過的情感都將消逝,曾有的數學才華也忘卻。可能在我旁觀者眼中,至少痛苦的回憶消失,他的新生活是單純的,也和安德蒙相遇。但站在當事人眼中,現在的艾倫看似幸福,但已經不是原本的他,就像艾倫曾說,原本的艾倫卡斯特已經死去。

可能是小說寫法關係,沒有寫好,因為失憶後的艾倫還是原本痞痞花花公子個性,讓人誤認為還是艾倫,而且還能當數學研究生……。失憶者的空落沒有寫好,那種想不起自己曾為何奮鬥過,或是因為數學才華消失,連感到痛苦的想法都沒有,因為像是另外一個人擁有的,自己都不會有感觸,的那種恐懼(以前看過兩篇失憶文,對於主角心理處理較好)

艾倫給人的感覺,就是陷在霧裡,看起來恣意,卻有種空蕩空虛的感覺,戰後見到一些故人,就像過客,曾經擁有的回憶,就連感傷都無法做到。但至少安德蒙計畫帶艾倫去德國探望母親的墳墓,雖然小說中還未前去,只是,艾倫對見到母親的墓,應該連感傷都做不到,對於母親的回憶和愛都失去記憶,對他而言,是否就像陌生人的墓呢?

作者對結尾有個愚人節版本,那個版本很短,但很能體現消除記憶後的憂傷感,艾倫看見曾經愛人的遺照,曾經那樣瘋狂投注感情,因為失憶,就像看見一個好看陌生人,那麼年輕就過世的淡淡感觸,最終只化作一句:晚安,安得蒙.維森。 這很像IB遊戲結局-被遺忘的肖像,IB看見Garry畫像感到熟悉,卻想不起來曾經的相遇。

比起來,正版結尾顯得較不悲劇了。至少圓滿了安德蒙吧,但只能單方面擁有曾經的回憶,用過往的愛投注在這個不知情的艾倫。

 

關於其他角色。

埃德加是艾倫在大學的朋友,表面上是個浪漫的畫家,代表著艾倫學生時代青春美好回憶。實際上,埃德加是德國派往英國的間諜,潛伏在劍橋學院接近情報局長安德蒙。

其實剛開始一直在鋪梗,艾倫解的第一份密碼,就是關於「雛鷹」,之後也時不時提到雛鷹這名間諜。小說中比較大的情節軸心,也就在琳娜的背叛行動銜接到雛鷹的行動。

埃德加從軍後,用空軍的信紙寫信給艾倫,艾倫每次都描述信紙樣貌,也是鋪梗。雖然埃德加在信中都是提無關緊要的事,但某種層度而言,也是支撐艾倫的一份友誼,正因為表現的好似大家不知情對方最做甚麼,埃德加還是學生時代的他,艾倫也還是那個學院中愛泡妹子玩數學的他,將時間停留在單純的學生生活。

其實看文很早就可猜到埃德加是雛鷹,因為埃德加從軍後,照理說都沒戲分,卻仍把信件內容寫進劇情,加上作者有寫後話性文字,某種程度是劇透,其實不要劇透會更好啊,說不定讀者更驚喜。

埃德加暴露身分後,把艾倫給囚禁了,粗暴侵犯艾倫,當然,最哀傷是他為了讓艾倫活命,不受到德國特工的追殺,想用藥物讓艾倫變成甚麼都不懂的白癡,心態和安德蒙是一樣的……

但和作者心態一樣,即使如此,還是很難討厭埃德加。畢竟也是被時局逼迫,他的身分和國籍讓他不得不如此,明明熱愛的是繪畫,卻要走上一條不相干的路。(其實很多二戰青年,都是鍾情於文學、哲學,有的還很愛吟詩,只是為了國家和人民,走上從軍之路,一開始還會因為殺害敵方士兵而難受,想到對方也是像自己一樣的普通青年,有家人有戀人等,但很多都只能抱著我不殺他他就會殲滅我的想法,去漸漸習慣了)

當然,難以討厭埃德加另個原因是──黑化! XDD 我看文或玩遊戲,一向很喜歡黑化路線~除了個人惡趣味外,也是黑化比較有戲劇性,會想去看性格轉變原因及如何轉變,形象比較鮮明。

不過,在灰塔中,埃德加不是為黑化而黑化的人,雖然囚禁艾倫那段被歸類為渣,但那是因為艾倫性命受威脅,才導致埃德加改變。

初始,埃德加屬於背後默默支持艾倫的好友設定,即使艾倫追求起安德蒙,且沉陷下去,埃德加仍是以好友身分,委婉警惕艾倫同性戀是犯法,並沒有很強占有慾。

埃德加即使成了間諜「雛鷹」,也只是和艾倫通信往來,偶爾過問艾倫在做什麼。是直到琳娜死前向德國發了電報,讓艾倫的存在暴露給德國,且被列為威脅除去份子,埃德加才徹底轉變,最終目的只是想讓艾倫避過德方的暗殺,讓原本間諜一途混得如魚得水的雛鷹,毀棄前程,走上叛逃。

或許是身分和上層的壓力,身為間諜做過很多黑暗的行動,才讓他徹底黑化,只是在結尾,埃德加死裡逃生躲去美國,沒有身分的壓力,從他寄給艾倫的書信,感覺到埃德加又恢復成原本溫柔熱愛繪畫的他。他的結尾反而是好結局。

 

阿諾德。姑且認定為男三。

其實阿諾德的戲分比重,和埃德加差不多,且較平均分布在小說。阿諾德的人設,屬於常見的─看似輕浮的默默守候型,是為了和安德蒙作反襯。這類人設比起黑化,是更為常見,通常都在小說男二號,且容易獲得讀者心疼和喜愛,往往這類男二都是默默付出許多,卻不願讓主角得知,或是主角老是不相信男二的告白等等,總是以輕挑來掩飾真心,最終都未抱得美人歸。

阿諾德也算是在政府中有重要職位,是心理醫師,因此在失憶藥物的戲分,就會出現他。阿諾德一直默默幫助艾倫,也認為艾倫忘記對安德蒙的愛是最好的,畢竟艾倫痛苦根源就是安德蒙。不過在上層政府將艾倫列為不信任名單,要囚禁艾倫自由一事,強大如安德蒙都無能為力,阿諾德也是,他只能默默看著艾倫痛苦。

也體現在這個時代背景、所處環境下,安德蒙、阿諾德、埃德加都處在身不由己,艾倫的悲劇,其實不能說是誰的錯。我反倒覺得艾倫在灰塔中,開始後悔愛上安德蒙,一直吵著鬧著安德蒙放他自由,反倒有點無理,畢竟這並非安德蒙所能決定,且是艾倫一開始無視安德蒙和埃德加的警告,飛蛾撲火的追求安德蒙,自己跳入破譯密碼的世界,要把責任全歸在安德蒙是不公平的。

小結:

《灰塔》的人設其實滿普遍常見,安德蒙屬於很強大又強勢的男一,阿諾德屬於輕挑但默默付出型,埃德加屬於溫柔好友一朝黑化成監禁play。只是在人設加上二戰背景的外衣,變成情報局局長、機構高階心理醫師、納粹德國間諜。

在諜報上也寫的較簡易,那些反間諜還是高層周旋都交給安德蒙等人去處理,以艾倫角度是看不到的。琳娜為何背叛英國、效忠德國的原因淡淡帶過,只用人種優勢論來解釋,有些可惜,因為背叛的原因和轉折,是能體現角色性格的飽滿和人性深度。當然最後是卡斯特夫人的部分很少,照小說劇情,會很想知道卡斯特夫人在德國發生什麼,或是心態上等等的故事。

 

《春天的最後一個瞬間》巴登的莉芙

文案

 

    Lassen sie Herzen, Lachen, Küssen, wer weiss wie bald sie sterben müssen .讓他們擁抱、歡笑和親吻,誰知道他們多快就會死去?

    此文就是一個穿到二戰柏林的倒黴姑娘,沒有泡遍帝國帥哥也沒有拯救世界的苦逼故事。如果註定平凡,要怎樣在那個年代生存?

    頭頂炸彈,腳踩地雷,面迎毛子,退逢盟軍。

    帝國的空中騎士們,我們為了戰鬥而生我們的雙眼總是明亮有神。聽著引擎那美妙的旋律仿佛我們從未輸過即便在危險之中,我們也勇往直前!

    戰機,起飛!

    我們不會每次都贏。但是,沒有困難能將我們擊倒!

    我們生存著,又終將逝去但是內心深處的信仰,卻始終比困難和死亡更強大。

 

在一片花花綠綠各種二戰言情文中,這篇小說是暨灰塔筆記,讓我沒有雷點且很順的看完,字數包含番外只有13萬字多,因此正文不冗贅,反倒覺得正文太少了!看不過癮。

《春天》是我看過二戰文中,屬於寫得很貼近那個年代,《戰起》也算是很寫實,不過這兩本寫實的方向不同,《春天》主要描寫空軍,而且很考據,作者好像是軍事迷。當然不用害怕會像軍史那麼嚴肅,畢竟有原創女主在,言情的部分也兼顧到,沒有像戰起比重太少,或是像其他文太糾纏不清,愛情的戲分很順理成章。

《春天》最大特點就是,男主角是真實空軍人物──漢斯 施特雷洛(Hans Strelow),作者寫活了漢斯,彷彿看到一個活生生、真實的他,不光只是資料上最年輕的橡葉騎士十字獲頒者,而是會因太年輕獲得殊榮、受到政治上層人物和全國人民密切關注而不知所措的20歲年輕人,而且漢斯處在冰冷嚴峻的東線,隨時一個不小心就落入蘇聯的威脅,蘇聯可是不遵守日內瓦公約,會肆意殺害戰俘或是暴行虐待。

女主角──漢內洛蕾 烏爾里希(暱稱:漢妮)是穿越女,但穿越梗不會讓讀者糾結或反感,因為漢妮很少把現代的情緒糾結帶入戲中,只有個性很現代,連同現世中文名都從未提到,少了那層適應問題,很快就融入40年代德國。比較下,《戰起》的秦恬就真的是穿越戲,雖然多少會被秦恬思想雷到,但不能否認戰起把「穿越」掌握很好,現代的思想進入40年代二戰的衝擊,價值觀的衝擊寫得很人性化。

不過配角們,大多是歷史人物串場,但可惜描摹沒有漢斯真切,作者大概把愛都投注給漢斯了吧XD文中可見超偏心於漢斯。很可惜那些配角都是真實人物,《春天》對於配角的塑造是個弱點,不熟悉空軍的人,大概會像我一樣,有時候會搞不清誰是誰,配角就很路人,有點限制於戰史資料書籍的形象,少了生動的配角,顯得劇情不夠活力。

女主角漢妮到空軍當輔助人員時,那些漢斯的隊友,大概只有柯爾勃和地勤小弟舒爾茨形象比較清楚,柯爾勃(Hans Kolbow)是因為漢妮的同事朋友凱西的緣故,凱西作為為數不多的女配角,又和漢妮很要好,連帶著凱西的戀人柯爾勃就會讓人記住,而且柯爾勃領了個便當,凱西和柯爾勃的悲劇算是漢妮的寫照。另外,柯爾勃的名字也叫漢斯,漢妮就有解釋沒創意的德國佬,一堆人都同名,吐槽很有趣:漢斯們都很難搞(在和凱西聊到漢斯,發現柯爾勃也叫漢斯時) / (初見漢斯前,漢妮對漢斯形象猜測時→ 她幻想過各種版本的他,既有最普通的德國漢斯們那種,也有帥到如著名的派普、溫舍美人們那樣慘絕人寰的——當然這個可能性有點小)

 

漢妮和漢斯的戀情發展,是很單純的青梅竹馬關係,還滿順理成章吧,而且這對的青梅竹馬版本我不會反感,滿喜歡他們這樣的關係。唯一有點不合理是,戀情發展的太快,且有些突兀,雖是青梅竹馬,但那是從前的漢妮,而穿越版漢妮初見漢斯沒多久,就產生獨占欲了,一開始雖有點距離感,但去柏林逛一圈就雙方萌芽感覺,而且漢斯對漢妮一部分好感是因為青梅竹馬長大,所以抱有些幻想。漢妮和漢斯產生戀情感,是漢斯正式參戰後,雙方書信往來,漸漸萌芽愛意,這部分言情全用書信帶過。大概只能解釋為作者很喜愛漢斯,連帶漢妮對漢斯太過命定感,幾乎是一見鍾情了……

不過書信的部分寫得很棒!口吻都很有當時人Fu~談的事情也很40年代德國,和《戰起》書信風格不太一樣,戰起書信傾向情感,很具人性;《春天》的書信會談論自己和家人在做什麼,比較有社會、生活感。

節錄一段:

26.3.1941  柏林,德國    

親愛的漢斯,  你一定想像不了,我直到昨天才收到你的來信。這該死的郵政系統,我想德國和法國也沒相隔多遠吧!

     看到你一切都好,我真高興。在今天這個時候,你在做什麼呢?已經可以真正去戰鬥了吧?我每晚都在祈禱你的平安,媽媽也是。

     這一個月裡,我也有事要告訴你。雖然柏林不如法國溫暖,可春天是真的到來了。這樣的天氣對我很有好處,昨天我和媽媽去醫生那裡檢查身體,他說我已經完全康復。我想,我不能再待在家裡,該出去工作了。雖然我到底也沒有上成大學,作為女人,我的文憑應該足夠。我打算過兩天就去應聘。

     不,我當然沒有忘記今天是什麼日子……19歲生日快樂,親愛的漢斯。儘管你還是比隊友們年輕,但我知道你是最棒的。隨信寄去我和爸爸媽媽的禮物,希望你喜歡。還有夾在信箋裡的一朵矢車菊,願它讓你感受到家鄉的氣息,帶給你我全部的祝福!——只要它沒被弄丟的話。

     你的,  漢妮  PS.我可以給你打電話嗎?我想這樣比信快得多,我們都在想念你的聲音。

 

可以感覺和戰起書信風格不太一樣啦。春天的書信篇是兩人的信交替放,有很多篇信,順著看下去是有劇情連結的,這裡就只摘錄一段漢妮的,漢斯的書信寫入滿多戰史資料中漢斯的經歷。

 

前面提到《春天》小說篇幅不長,漢斯的部分也只占一半多一些,畢竟知曉漢斯的資料記載,就會明白。漢斯在20歲就喪命,就像那些數不清的二戰青年,戰死在沙場,只是漢斯的經歷讓他比多數人耀眼,有著最年輕的橡葉騎士十字得主的光環,且受到希特勒親自接見,被宣傳部作為年輕英雄的宣傳形象,當然,和馬爾塞尤還是哈特曼這類名人受到的關注相比還是太少。不過作者把漢斯寫活了,至少讓讀者注意到這名年輕空中騎士,被漢斯所吸引,會想去查閱相關資料。

劇情中在那些軍將們聊天,就在鋪漢斯結局的梗,會談到不幸落入蘇聯手中的飛行員,很多被虐待而死,因此東線的規矩,通常會攜帶氰化物,或是用身上佩槍的子彈解決自己。漢妮在聽到這些時,已經隱隱有所懼怕,回嘴說為何一定要選擇自盡時,不能努力存活,就被他們給狠狠反駁,當然漢斯也是不能贊同漢妮,為此漢妮很害怕吵翻後漢斯不要她。無可奈何是,這是深根柢固的觀念,比起微小機率是被帶到勞改營,也賭不起,因一旦遇到素行不良的蘇聯兵,被虐待、喪失尊嚴和榮譽,就輸不起這慘痛結果。

看到漢斯的結局,非常感慨,才不過是20歲的青年,想想生在現代20歲不過是大學生,根本不會有漢斯這樣經歷,20歲已經打落68架敵方戰績,且時刻思考如何擊落更多、如何改正技術缺失,在東線如此寒冷環境,還要在高空作戰,剛開始打落敵方的迷惘感,對方殞命前的絕望感說不定是自己寫照,但克服這些的心態,是想著他正為德意志而戰,面臨落入蘇聯陣地,毅然決然舉槍自盡……。當時的德國青年,很多是這樣理想主義,能為了民族口號而為國家奮戰,其實也和他們的哲學思想有關吧:重視國家權威,國家會指出正確的道路等等。

因此,在漢斯死後,漢妮接下餘生,很長時間一直糾結在漢斯自盡的問題中,她一直想卻從來想不明白,為何要拋下一切選擇死亡,這一直是漢妮心中的結。

番外中的京特回想漢斯的一段,覺得很貼切很感觸:

他們當時已經準備結婚了……”觸動深藏已久的記憶就像剝洋蔥,層層剝落下,多少已經隨著歲月泛黃的碎片重新鮮活起來,不知不覺,剝皮的人已淚濕衣襟。漢斯……這是京特心中,三十五年來都不敢輕易涉足的禁區。三十五年了,漢斯·施特雷洛,京特·魯貝爾年少時同生共死的戰友,靈魂相契的知己,已經離去三十五年了。自己飛過蘇聯的無垠雪原,掠過北非的灼熱大地,從東線到西線,足跡遍佈了整個戰場,看著整代人為之奮戰過的一切被世界否定,祖國如何淪為廢墟,又在廢墟裡涅槃重生——歲月在自己身上留下抹不去的痕跡,而漢斯這個可恨的小子,他就睡在那裡,永遠青春年少……

 

《春天》在漢斯逝後的劇情,篇幅也很多,且有許多番外,字數其實占據一半,這些橋段寫得很不錯,那種被留下來的人,心中的緬懷和感傷,從未逝去,漢妮即使當初愛得如此轟轟烈烈,也不過兩年的時間,相處僅有兩年,卻要用餘生來回憶,畢竟漢妮還有很長日子要過,還有腹中孩子。

但漢妮在漢斯死後的狀態,讓我不太喜歡,悲傷是一定的,但她是幾乎整個生命都隨著漢斯而去,戰後很多孤兒寡母,雖說漢妮的悲痛能理解,這表示她對漢斯的感情很深很深,只是即使孩子出世,她都太過悲觀絕望,連帶兒女都要小心哄著母親,整個家把漢妮視若珍寶。雖然後面有用鐵達尼號的蘿絲來做襯,顯示要如蘿絲一樣,即使愛人逝後,自己也會過得更好更精彩,但漢妮比起蘿絲還差遠了,漢妮在兒女出生後雖然表面開朗起來,但一碰觸漢斯相關事情,就像易碎瓷娃娃一樣,很脆弱。

 

提到漢斯逝後,就不得不提男二號,男二號也是真實人物,而且赫赫有名,是撰寫希特勒青年團師戰史的—─胡伯特 邁爾。只是胡伯特叔叔在這文實在委屈至極,讓我都想抱不平,也是因為胡伯特,才讓我有以上段落對漢妮的不滿。覺得作者和漢妮都太偏心了!

胡伯特在漢斯在世時,基本上沒戲分,就只有路人姿態晃一下,名字都沒出現過,連只出現名字但未出場的馬爾塞尤都搶眼多了。漢妮在戰爭前期,漢斯出征前的一場聚會,因為想到許多年輕人即將投入戰場,心中難過而喝醉,流著淚跑到路上,遇到一個好心路人把她護送回去……沒錯,那個路人就是胡伯特第一次出場……

因此最弔詭的是,他們只見過這次面,(後面劇情有補充到,胡伯特其實見過小時候的本尊漢妮,不是穿越者漢妮。本尊漢妮小小年紀很會品詩,而胡伯特對詩有興趣,所以留下印象,可說本尊漢妮才是和胡伯特志趣相投吧),重點是,胡伯特長了漢妮約10歲,但卻因為聚會外的一次會面,還是醉醺醺一把眼淚的漢妮,就讓胡伯特念念不忘,下意識找尋漢妮。

好吧,一見鍾情這種事也是有機率發生啦,只能說,對於胡伯特,漢妮很對味……

漢妮對漢斯很死心塌地這點大家都懂,但這時又讓胡伯特成為「備胎」,既然都編排戲份讓胡伯特成為男二,在漢妮未婚懷孕時求婚,用婚姻關係,讓漢妮有黨衛軍的優先配給,也可好好照顧體弱多病的嬰孩,還說等戰後如果他死了,漢妮可得到撫卹費,若未死,漢妮隨時可離婚。真是……癡情、犧牲奉獻到打著燈籠都找不到這樣好男人……

漢妮一開始狠狠拒絕雖說有點擺架子,拒絕人家就拒絕,還態度很差,但看在胡伯特求婚很扯的情況下,明知漢妮剛失去漢斯還纏著,漢妮這樣拒絕倒能理解。

而在戰後,胡伯特關了三年被放出來,漢妮沒提離婚,大概也是稍微看開了。

漢妮和漢斯相遇算算只有2年,漢妮1940年穿越的,漢斯1942死亡,但短短兩年讓漢妮用所有生命來回憶來悲傷;而漢妮餘下的生命,約50年歲月,都是在胡伯特小心呵護下,有家有兒女有孫女,算得上圓滿,整個家對待漢妮像珍寶,但漢妮都當祖母了,孫女拜訪問到空軍,剛好拿出漢斯的相片,漢妮就嘴唇發白像要暈倒了,孫女馬上被胡伯特趕出去,整個一付闖禍樣……

不然就是看到相關報導,寫到漢斯,漢妮馬上陷入憂傷情緒。沒辦法懷著美好去回憶漢斯,都是像觸雷,一碰到漢斯相關就陷下去。

要說漢妮在婚後50年間有沒有對胡伯特產生愛情,我覺得是沒有,有的只是親情和義務,隨時隨地都可能因漢斯而掉進悲傷,胡伯特要面對妻子隨時想著另一個男人,而且一想起就一蹶不振……漢斯一詞變成家中的禁忌,兩人都一直瞞著孩子,當然,真相是會揭開的。

番外有提到兒子得知真相的劇情,通常揭開生父秘密多少都會震撼,但兒子、孫女得知真相的反應都很正面,漢斯形象仍然美好,都在思索是什麼讓20歲的他毅然舉槍等等,番外還是一直圍繞漢斯……

所以說漢斯死亡停留在最美好,對於戰死之人,大家只回憶的出美好的一面。兒子、孫女都不會想到胡伯特的辛苦,陸軍戰場也是很艱險,坐了三年牢獄,黨衛軍又被定位成犯罪集團,和國防軍不同,黨衛軍出獄找工作很不好找,還備受威脅。漢斯作為國防軍空軍死去還是榮譽的,但有些黨衛軍戰死,死後名聲還背著犯罪集團。

既然都讓胡伯特變成男二了,漢妮還是這樣對待他,胡伯特都要忍受漢妮的整顆心在漢斯身上。漢妮就曾說過,大部分的心留在漢斯死去的時間,只有一點點碎片留給孩子。就很是備胎的感覺,讓我打抱不平啊。這樣不如完結在漢斯戰死時,看漢妮是要當堅強單親媽媽照顧孩子,還是怎樣的。

覺得春天是用鐵達尼號的一些點子,所以才會有戰後劇情,應該是想突顯蘿絲的堅強和精采生活,因為結尾就用漢妮死前的夢境完結,夢境是和漢斯在科隆大教堂的婚禮,就像鐵達尼號的老年蘿絲夢境,停留在最年輕美好、有心愛人迎接自己的時光。還有為何選胡伯特當男二,我猜是因為除了胡伯特壽命長,還因胡伯特是黨衛軍老兵互助會的榮譽解說員吧,漢妮剛好可以在聚會出席,而且是重要人物的妻子,大家都會很禮遇她,可以寫老兵聚會的劇情。

番外的漢妮和前期的漢妮簡直兩個人,前期的漢妮還有穿越女的大膽舉動,性格很開朗,會到處YY漢斯;但戰後,老兵聚會的漢妮,兒女眼中的漢妮,變成端莊淑女,很會烤餅乾,一看就很好相處很溫柔,突然成為老兵間的知名人士,和很多知名空軍人物有認識,還挺熱絡……明明前期世界都圍著漢斯轉,也不見漢妮和哪些人物特別熟啊,這也肇因於前期劇情,漢妮與他人互動描寫少,幾乎漢斯中心。

 

不過後期憂鬱漢妮雖然讓人有點不喜,除去悲催的胡伯特外,戰後生活的劇情收尾,到是收得不錯,用孫女的來訪來勾勒出後來的事情;《春天》正文較大遺憾在於,配角靈魂不足,形象不鮮明,明明吐槽多次馬爾塞尤的花心(馬爾塞尤在本文躺著中槍多次),卻都未讓馬爾塞尤出場,就算史實上不太交集,反正是小說,休假啊還是戰前讓小馬出場一下有何不可,一定會很有意思。明明都讓黨衛軍和空軍搭到一起,雖然從空軍連結到黨衛軍出場讓我有些錯愕,總覺得漢妮明明身處空軍,最後嫁給黨衛軍超微妙,空軍老兵看到她不會怪怪的嗎?

春天的配角要建立在熟知空軍人物的前提,否則會像我一樣,覺得他們很路人,對馬爾塞尤有深刻印象,會有笑點,也是因為我知道這號人物,像胡伯特或溫舍(凱西最後嫁的對象),也是因我較熟悉黨衛軍人物。若以不知悉的讀者來看,會不知道誰是誰。

 

以書名來為正文做個小結。

《春天的最後一個瞬間》書名取的非常貼切,剛開始看只覺得是個文青的書名,但看到漢斯逝去,就了解書名的貼切,俄羅斯的春天來的晚,漢斯最後回到東線戰場,剛好是5月初,也就是在那時,漢斯逝去。而且這書名除了文青感,還有點外國小說常見用河流或季節取名的味道。

節錄→

我們曾以為自己的愛情多麼偉大,春天會永駐身邊——可是,花兒分明都謝盡了,青草也變成了黯淡的深綠。俄羅斯的春天溫暖美好而短暫,當它的最後一個瞬間過去,我才發現,我們最美好的一切也已經一併消逝。上天啊,讓我飛翔吧,遠離這苦難的土壤,回到原本正常的生活,或者去尋漢斯所在的地方,死亡會讓我們的名字結合。

 

《春天》番外:命運的錯

相較下,番外:「命運的錯」,配角的形象就鮮明多了,也許因為角色多是自創,沒有史實人物的綁手綁腳吧。

這篇番外我很喜歡,放在春天正文後看,就會很有意思,是寫戰後幾十年的一代,時間大約1978年,柏林圍牆、冷戰的時代,不過地點是西德。這篇番外很有生活味,覺得算有寫出70年代西德的氛圍,真的很好。

這篇的女主角不是漢妮,是叫做夏洛特的女孩子,是漢妮兒子-約翰 的學生,夏洛特的性格我很喜歡,滿有個性、很開朗。但她原先卻是生活在東德,不自由、受控制的生活,加上父母雙亡,讓她只能選擇裹著棉被跳過柏林圍牆,逃向西德。這也說明了夏洛特為何嚮往美國的自由主義,喜歡吃速食、漢堡那類,打扮很嘻皮或龐克。

男主角─京特 魯貝爾,這我就不清楚是否為真實人物,應該是空軍人物沒錯,因為小說沒注上名字原文,便用中文上網查,是有查到一個著名空軍 京特拉爾……但不曉得是不是同位?

總之,重點是年齡差,京特在本文時間點,大概50歲了,和夏洛特差30歲哪,京特是夏洛特的房東(學校宿舍還不能住,在約翰老師的「幫助」下,住到京特家),房東和房客相差30歲的關係。

一開始我原以為我會被這設定雷到,但很神奇,並沒有!反而覺得很喜歡這兩人的組合,作者塑造的很厲害,因為兩人過去背景不同,導致觀念價值兩異,因此劇情很有衝突。

前面提到夏洛特從東德逃向西德,使她嚮往美國的自由,打扮前衛,另外,此文還提到David Bowie(大衛鮑伊),之前新聞有提到David Bowie過世,David Bowie是當時英國歌手,算是視覺系、男人留長髮穿裙子的開端者,歷史意義上促使柏林圍牆倒塌,因此運用在本文很適合,所以才讓我覺得《春天》和番外很有時代氛圍!

但京特是過去空軍老兵,在守望萊茵時,和美軍一番抗戰,但最後身邊的部下被美軍就地槍決,京特也被抓去坐了幾年牢,同樣面臨出獄後工作的困難。因此京特會厭惡美國可想而知。對於夏洛特親美的態度,一定會生氣,夏洛特對於京特老派,會覺得很古板嚴肅。

此番外還有一有趣賣點,就是-約翰邁爾老師!這是漢妮和漢斯的孩子(漢妮和邁爾有生女兒,但幾乎沒提到,可見多偏心於漢斯了)不過我覺得約翰除了長相和喜歡滑翔機像到生父外,性格和漢斯不太像啊,約漢老師都成年人卻十足「二貨」,和妻子英格初相遇的劇情很好笑XDD因為爸爸都是中校,兩個小朋友玩到後來都互稱邁爾中校、溫舍中校,還比誰的爸爸更厲害,約翰還因為胡伯特比溫舍少關一年,所以比輸英格,怨念爸爸怎麼關這麼快就出來,感覺胡伯特知道的話要吐血。

番外還有一個設定,就是夏洛特和漢斯長得很像,除了老是被誤會是約翰老師的孩子外,去邁爾家拜訪,漢妮和胡伯特看到夏洛特的反應,比喻太有趣啦→如果說漢妮看她的眼神就像看失落的珍寶,他就像在看一個消失多年又突然出現的……廢舊家電。

但可惜番外我未看到完結,因為作者晉江鎖文,我是在別處(你懂的,哈哈)看《春天》的文,所以作者每章末附上的相關老相片,很可惜都看不到,只能自己google圖片猜哪張是哪張,作者獨門找到的照片就無緣相見了。

 

《春天》的第一男主角─漢斯(Hans Strelow)的照片

雖說小說老是拿邁爾禿頭說嘴,但是!漢斯年僅20歲,也是有小小的前額山型禿呀~不覺得漢斯喜歡戴帽子照相嗎,應該是有原因的,漢斯戴帽子比較上相。

 508b39f6gw1dxiatiudc0j.jpg hans1  

可憐被當成備胎男二的─邁爾(Hubert Meyer)

可惜網路找的到的相片很少,書上也只放著名的這張照片

 hubert_meyer1  

莫名搶戲的小馬XD( Marseille)

書裡老是被噹花心。馬爾賽尤應該廣為大眾所知了

 44381301213fb80e6a2ca8a535d12f2eb8389410.jpg Marseille and mother pic.jpg  

溫舍(max wünsche)……

雖然在本文不是重心,但還記得漢妮當空軍輔助的朋友凱西吧,失去柯爾勃的那位,凱西後來再嫁的對象是大名鼎鼎的溫舍,雖然一副無奈再嫁,但感覺凱西真愛是溫舍(柯爾勃有點砲灰到)

(作者好像有群朋友也是寫二戰文,彼此有本命,自己會化身某個小說角色,會互相角色串場。寫過小說的應該知道我在說啥吧哈哈)

因此,漢妮和凱西明明在空軍幫忙,但莫名都嫁給黨衛軍,國防軍連結到黨衛軍……

大多數二戰人物是「彩照毀人、黑白照掩瑕疵增氣質」的狀態,但溫舍恰是相反,我覺得溫舍要彩色才能顯現他的好看。

黑白照只是顯出溫舍五官分明,很有納粹理想的雅利安人模範樣貌;但彩色照片就突顯頭髮金得特別燦爛、眼睛特別藍,難怪戰後審判一出庭讓大家驚為天人,加拿大法官事後對溫舍長相讚不絕口。(可惜找到的彩照很少很少,都是記錄片模糊版,大致可看出頭髮很金,老年時清晰彩照就看出眼睛特別藍)

 7eca631373f0820233dc5b0a48fbfbedab641b3f.jpg max.jpg  

放這兩張是因為,覺得溫舍比起灰色和黑色制服,白色制服特別適合他啊。(溫舍當過希特勒的副官)

 max2.jpg  

 

最後放的這位,不是小說的人物,是因番外-命運的錯,當時在找京特是哪號人物時,找到了一些名字或姓氏有「京舍」的人,就發現一位俊秀的國防軍陸軍小哥~ 京舍 科諾帕基(Günther Konopacki)

 Günther Konopacki  

 Günther Konopacki-1  

 

 

若故人》尉遲蘭

文案

童年你與

教堂中與排排坐

前你與

的街道有幾多

你與凝望

共度

誰讓我倒流

身與你分享

誰讓我倒流

閱覽你家中每道

誰讓我倒流

成你心中永恆

我生君未生,君生我已老;

我離君天涯,君隔我海角。

君生我未生,我生君已老;

恨不生同,日日與君好。

 

這文案很文藝很詩意,但對於剛看文的讀者,會有種不知所云,仍不清楚小說主旨為何,就像有時我們看古代文,文案引用古詩,太過詩意卻會被讀者忽略看過;但是,看完《猶若故人歸》(以下皆簡稱故人)全文的話,便能體會文案的用意,十分貼切形容了全文主旨,並非像某些文隨意引用詩詞。文案寫法算有好有壞。

 

這作者應該是和《春天》作者有認識吧……因為春天有本文人物串場,好像他們還有寫個四位女主的文?

 

會發現《故人》當然是因為派普是本文男主啊XD

 

不過《故人》我卻沒有整個看完,大致把前後看過,而且是從女翻譯那段開始看。

 

在此要先說明《故人》的梗和架構。此文很明顯用的是「班傑明的奇幻旅程」的梗,和班傑明不同處是,班傑明生長時光倒流,一直都是自己的身體,從老年到幼年樣貌,但心志正常孩童成長狀態;此文是加上穿越梗,女主角林婉瑄第一次穿越是24歲的年紀,女主是每次穿越在不同人身上,第一次穿越是老年,再來是中年、青年、少女、孩童,因此每次穿越的人物都會意外或病死,使她前往下次穿越。

 

每次穿越都會和派普有所交集,只是都是不同身分和樣貌,老年的她相遇幼童的派普,兩人的時間是顛倒的,因此彷彿也見證了派普從小至老的一生。

 

和班傑明不同是,女主的時光倒流較悲傷一點,班傑明和黛西相遇至少都是以自己的身分,身邊人都知曉班傑明,但女主每次都是不同樣貌。對於派普而言都是不同相遇,每段穿越代表的意義都不同,女主更像是派普人生中的過客;對於女主,派普是她掛念一生的牽絆,後幾世都得面對「心悅君兮君不知」的相遇。

 

總共有六世。

 

第一世:保母─奧爾布里希夫人。

 

女主身為保母照顧派普家三個小毛頭的劇情,這段我滿喜歡的,畢竟是最快樂沒有憂愁的一世,這裡把小毛頭們寫得很萌,二哥和派普整個對比XD把派普小時候形塑得很到位,年紀最小,卻心機最重,尤其是自己打自己栽贓給別的小朋友,整個小大人樣。

 

女主在這段扮演的是,派普觀念養成中的啟發者,在這裡女主是如同親人、長者的溫暖存在。

 

第二世:派普的同學的母親─邁爾夫人。

 

這世是很常見的家庭主婦,連同姓氏都是馬路上常見的邁爾。這世對比的派普是已成長為15歲的青少年。不過這世沒有很重點,很短,大概就是看到派普的感慨,很熟悉,卻只能是陌生的問候。

 

第三世:法國酒吧的迷人老闆娘─奧菲利亞。

 

這是兩人年齡相當的一世,不過《故人》唯一的雷點在這,覺得大部分人都會小雷一下。這年是1940年,除了德軍進駐巴黎外,這年派普也25歲,當然,是已婚狀態(派普24歲早早結婚)。女主角沒有穿越成派普妻子西格德,也沒有提早幾年先相遇未婚的派普……所以本文的主軸熱戀期,就是在很尷尬的情況下愛得轟轟烈烈,說白一點,就是小三的身分。

 

《故人》並沒有因為穿越梗,而更動歷史,或是改變派普的人生發展,派普如同我們後來所知一樣的經歷。

 

不過這一世我倒沒有看完,大致看了前面,畢竟看著派普和奧菲利亞熱戀……雖然是俊男美女,可是看的總是不自在哈哈。

 

也是在此世,出現了其他知名的二戰人物,像是:溫舍、裝甲邁爾、迪特里希、海德里希。

 

正常來說,這些人應該不會像小說中1940年齊聚一堂吧,還有溫舍、邁爾、派普的熱絡三人行,應該是作者的編排啦,把知名人物串場。雖然和史實差距比較大,但以小說而言,作些虛構也不錯,至少配角滿有靈魂的,不會像《春天》重於史實,讓配角沒有形象。

 

不過溫舍在《故人》和《春天》是兩種形象呵呵,兩位作者腦補的溫舍不太一樣,《故人》的溫舍有點好笑,非常「哈」奧菲利亞女神啊。

 

派普是正經說話有笑點的那種,很符合嚴謹的形象。

 

 

 

第四世:戰後審判口譯人員─奧蒂利亞

 

我一開始就是從這兒開始看的。第四世的劇情我滿喜歡的,雖然此時的派普已經被馬爾梅迪一案審判了。

 

1946年的戰後審判,女主角穿越成美國方的翻譯人員,負責擔任審判派普的口譯人員,這次是身處不同陣營,因此女主雖然心疼派普受到的戰犯磨難,但卻不能明著表現,尤其派普對她的態度一開始是生疏冷漠的。

 

明明才經歷過第三世的相戀,但這次兩人的距離是更為遙遠了,加上派普因為奧菲利亞的死亡,這次的心封閉更緊,女主更難以親近他。

 

不過在審判的一連串互動,把派普的形象寫得很活,那種抿著嘴封鎖自己的模樣,正經無辜模樣的說謊,在審判中冷嘲熱諷、口齒伶俐,以糾正女主角翻譯的謬誤為樂等等。

 

我會喜歡這段還有另原因,就是這敵對陣營帶來的虐心!我最愛虐心了XD

 

女主想親近派普,卻總隔著一道牆,自己就是奧菲利亞,卻苦澀的說不出口;而派普一直憤恨為何奧菲利亞的生命被奪走,卻不知曉最深愛的人就在他面前。

 

《故人》比較不錯在於,經歷這麼多世,但女主不會來個我就是奧菲利亞的狗血大相認,雖然不戳破這點又帶有悲傷,但就是這種苦澀才令人感動。畢竟身處監牢的境地,派普有妻有子,真正該相伴的是他的家人,女主揭開自己身分,除了相不相信的問題外,也不能改變什麼洪流。

 

女主身為翻譯人員的這世,更像是陪伴派普艱辛審判歲月、默默給予幫助的朋友,是一縷溫暖相伴的光。

 

第五世:女兒同學─伊芙琳

 

這一世就換女主成了10幾歲的美少女,而派普好不容易脫離10年監牢時光,進入40幾歲的中年。但兩人都有顆傷痕累累歷經艱辛的心。

 

伊芙琳剛好長得像在年輕10歲的奧菲利亞,因此派普常有奧菲利亞回來的錯覺(也的確是回來了)。這世沒有三、四世的暗湧洪流,主要是派普和伊芙琳之間的曖昧,派普總把伊芙琳錯認成奧菲利亞,女主伊芙琳當然總會身不由己想靠近派普。但和第三世是不同尷尬感,畢竟外界看是大叔和女兒同學的曖昧,社會新聞的說法就是:少女到同學家作客,被同學父親伸魔爪。

 

第六世:孫女─約翰娜

 

這一世也是作者預設的結尾,我比較喜歡這個小悲傷的結尾。在上一世末,忘川就告訴女主最後一世會得到派普最純粹的愛。

 

看到年份1975年,特拉福斯,也已將近派普最後的老年時光。女主作為孫女當然最親近派普爺爺,雖然和希格德曾經心裡有疙瘩,但這一世最為純粹,她只是作為一個小孫女,來探望爺爺奶奶的關係,其實也是三個人心靈都已是暮年的平靜,沒有算計、矛盾。

 

是以約翰娜五歲生日的許願結尾,約翰娜就像個單純小女孩,許了一個願望─長大後想和爺爺結婚。就像每個孩子都有過的童言童語,卻不知約翰娜天真的童言童語背後所歷的滄桑,這的確是女主歷經一切最真切的願望,她和派普總是一次次的錯開、別離,而這次已經是最後一世的相遇了,但也是最後的別離。

 

老年的派普不曉得是否認出約翰娜是誰,或是只當作五歲孩童的童言,總之,他慈愛的答應了孫女的願望。

 

看到這裡,真的很難過,因為隨即不久,兩人就要迎接真正生命的終點,六世相遇都是短暫,卻一次次別離。

 

但滿喜歡這個結局的。

 

而最後忘川解釋為何女主要歷盡和心上人次次分離的懲罰,究竟是誰這麼痛很她,這裡解釋的原因不是很充分,埋這麼久的梗,最後真相爆點不足,比較可惜。當然作者又多寫一個HE結尾,但感覺就普普了,好像是為了連接下一部作品,以女主終於如願和派普結婚做結尾,但感覺太美好反倒像個夢。

 

不過《故人》作品完整度比《春天》高,春天中途有點跳躍感,像是戀情發展部分不夠完整。《故人》節奏比較穩定,歷史人物作配角也都掌握住,有給予性格設定。不過《故人》比較中規中矩的言情。

 

 

最後的收尾,當然是用派普美照收尾啦哈哈~

部落格3.jpg

右邊那張是學生時代的派普

左邊這張皮衣照,表情太殺氣了,派普不笑的時候,看起來是很難以親近的,其實他的相片大多如此。通常只有和隊友的合照表情比較柔和

桌布2.jpg  

右邊是難得清晰的彩照~

Bundesarchiv_Bild_101III-Weill-060-13,_Metz,_Heinrich_Himmler.jpg

副官生涯的其中兩張照片

會選這兩張是因為很有納粹高官身旁嚴肅冷煞副官的感覺...

黑色皮大衣非常有我們對黨衛軍的刻板印象感,冷酷皮大衣黑手套系列("戰起1938"和"歲月靜好" 都有用這種形象來寫黨衛軍)

u=361978926,4210707073&fm=21&gp=0.jpg  

這張應該和上篇心得文我說的側臉照同時間照的,表情柔和美好的系列(印象中是得了橡葉騎士勳章??難怪神情很開心)

 

其他還有泳裝和吃飯照片我就不放了

泳裝照很好搜尋啦,搜尋peiper  swimming pool  應該就有

照片主要是在一個俄文網站搜的

 

arrow
arrow

    璃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